餛飩的分類,常見的餛飩有哪些?
關注: 時間:2020.05.26 發布:旺年食品
中國人吃餛飩,至少有2千多年的歷史,甚至比吃餃子還要早。古人認為它是一種密封的包子,沒有七竅,所以叫“混沌”,后來根據造字規則,改作“餛飩”。由于歷史悠久、地域廣泛,餛飩的昵稱多得讓人頭疼。
江浙滬一帶喜歡叫它本名“餛飩”,再往南到福建叫“扁食”,在四川叫“抄手”,在廣東叫“云吞”。
你以為只有名字的差異嗎?那你太天真了。
01、上海餛飩
在上海,餛飩按個頭分大小,大餛飩重餡,小餛飩重皮。
這些年來,“老上海”和“千里香”從長三角南下至珠三角。如今,廣州城里一條街就有兩家賣餛飩的。
第一次吃上海大餛飩,突然感到上海人也有豪氣的一面。以前聽說這座城市的人都精明得很,一塊錢能掰兩半花,但是大餛飩飽滿的餡料卻提供有力證明:人家才不小氣!
02、蘇州餛飩
魔都的餛飩擁有明星光環護體,而蘇州餛飩,自己就天生一副小仙女模樣。
蘇州泡泡餛飩,是包郵區餛飩家族里個頭最嬌小的,普通人單手一抓就十多個。
一碗泡泡餛飩,再加個鮮肉或芝麻湯圓,是很多老蘇州都愛的早午茶。
對于外地人來說,一頭豬究竟能包多少個泡泡餛飩?這一直是個謎。
這種小餛飩,吃的是一種氣韻。它的餡少之又少,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
細長的竹簽沾一下紅彤彤的肉醬,在皮子邊上飛快地一擦,手指捏合間使餛飩里面形成氣囊,泡泡餛飩也因此得名。
有網友說:“蘇州人包餛飩,豬只受了點皮外傷。”
03、福建扁食
如果說泡泡餛飩是軟萌妹子,那么福建扁食則是錚錚硬漢。
扁食是福建版的餛飩。作為沙縣小吃“鎮店三寶”之一,扁食攜手拌面,走南闖北,廣為人知。
它不僅深入福建人民的早餐回憶,而且深受全國省飯錢買球鞋的騷年喜愛。
跟包郵區的餛飩不一樣,傳統扁食的餡料不用刀剁。
在外賣還沒盛行的年代,逢年過節走進閩北古城,你能聽到“咣咣”的敲打聲,一陣緊接一陣,那是家家戶戶做扁肉餡的聲音。
一般先把肉絞碎,再捶打
做扁食餡,得挑選上好的豬后腿瘦肉,用刀切成薄片,再用頭槌敲打,直至其爛如綿、粘如糊,呈肉醬狀。
這種歷經錘煉的扁食,口感脆嫩,分外有嚼勁。
04、四川抄手
這種皮包肉的食物,在福建的地位比江浙滬的餛飩要高幾級,但也夠不上它在四川人心中的分量。
在四川,大家都喊叫它“抄手”(cāo sǒu),因為包抄手的最后一步是兩邊往中間合攏,頗有包抄合攏的意思。
很多人心目中,抄手是一個四川美食icon,不管它帶湯還是干的,不管它藏在哪條深邃的巷子,都會被吃貨發現。
餛飩一入川,不僅換了名字,更是重獲新生。在愛吃辣的川人看來,那些叫“餛飩”的,大概是莫鹽莫味的面皮裹肉,跟抄手壓根兒不是一個貨色。
紅油抄手是很多人的心頭好。抄手攤前的空氣,總是裹挾花椒、辣椒、蔥、姜、蒜的味道,聞著就流口水。抄手裹在香到想哭的紅油里, 香辣中帶著絲絲甜味,拌勻了吃非常過癮。
紅油抄手麻辣辛香,香濃味美。你是吃一碗啊,吃一碗啊,還是吃一碗啊?
05、廣東云吞
你以為川渝吃貨對餛飩的改造就算徹底嗎?不,大吃省才是讓餛飩走得更遠的推手。
廣東人叫的云吞,其實是“餛飩“的粵語發音。
清朝年間,外省官員帶來江南的面食,廣東民間逐漸流行吃面。
跟江浙前輩相似,廣東云吞也是窮出身。師傅挑著云吞擔穿街過巷,偶爾停在榕樹頭下,賣上幾碗云吞,跟街坊吹水。
為了能快速煮熟,一張云吞皮只在中間包一點肉,四邊自然散開。這樣子,熱湯中的云吞都留著“金魚尾”,無意中增添幾許寫意。
最傳統的云吞餡是三分肥七分痩的豬肉。鮮蝦云吞是作為高配版產生的,用的是小河蝦,勝在增鮮。
餛飩中千差萬別
綜上所述,整理出以下表格:
這個表格只是一些通常的情況,不能完全涵蓋全國吃貨的無限創意。
餛飩、扁食、抄手、云吞,與各地飲食文化無縫銜接,隨時候命來填補吃貨胃里的空虛。
- 上一篇:第一頁
- 下一篇:餛飩好吃健康,易消化更是老少皆宜的傳統美食
為你推薦
- ·速凍餃子應該怎么煮,為什么煮速凍餃子要溫水下鍋?(07月13日)
- ·速凍食品會丟失靈魂嗎,食物風味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?(06月12日)
- ·速凍食品有什么優勢?省心方便,主要是便宜(06月12日)